|
![]() |
|
|
引起鸡腹泻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非病原性因素(饲料、环境、生理等)和病原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以下是综合各来源信息整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非病原性腹泻原因及预防
1. 饲料因素
原因:
蛋白质过高:产蛋期粗蛋白超过16%,刺激肠道导致消化不良。
钙质过量:石粉添加过快或超过4%,加重肾脏负担,引发水样腹泻。
盐分超标:饲料食盐>0.3%或鱼粉含盐高,导致饮水量剧增而腹泻。
霉变原料:玉米、花生粕等霉变后毒素损伤肠黏膜。
粗纤维过多:育成后期麸皮>10%或米糠过量,加速肠道蠕动。
预防措施:
控制粗蛋白(16%左右)、钙(3.2%-3.8%)及盐分(<0.3%)。
石粉逐步添加,避免突增;禁用霉变原料,添加脱霉剂(如制霉菌素)。
降低麸皮比例,使用易消化原料。
2. 应激与生理因素
原因:
开产应激:初产蛋鸡雌激素分泌旺盛,肠道代谢加快。
环境突变:温差过大、通风不良、噪音、换料等导致菌群失调。
高温饮水:夏季饮水量增加,粪便稀薄;冬季为保温减少通风,空气污浊引发腹泻。
预防措施:
换料逐步过渡(3-5天),初产鸡延至产蛋率>10%再换蛋鸡料。
保持温湿度稳定,夏季降温(冷水喷雾),冬季兼顾保温与通风。
添加抗应激剂:电解多维、维生素C或微生态制剂。
3. 药物滥用
原因:长期使用磺胺类、庆大霉素等损伤肾脏或肠道菌群。
预防措施:
避免超量用药,停药后补充鱼肝油、多维及益生菌修复肠道。
二、病原性腹泻原因及预防
1. 细菌性腹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症状:黄绿色稀粪、羽毛脏乱,剖检见肠壁增厚或包心包肝。
防治:
用喹诺酮类(恩诺沙星)、磺胺药或头孢类治疗。
预防:定期消毒,接种大肠杆菌灭活苗(1月龄)。
2. 病毒性腹泻(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炎)
症状:绿色稀粪、采食下降,剖检见腺胃出血或肠道淋巴滤泡肿胀。
防治:
紧急接种疫苗(如新城疫IV系),配合抗病毒中药(清瘟败毒散)。
预防:严格免疫程序(如7-10日龄首免新城疫)。
3. 寄生虫腹泻(球虫、蛔虫)
症状:血便、西红柿样粪便,剖检见肠道出血点。
防治:
球虫用妥曲珠利、磺胺喹恶啉钠;蛔虫用丙硫咪唑驱虫。
预防:保持垫料干燥,定期驱虫(雏鸡重点防球虫)。
4. 真菌性腹泻(念珠菌、曲霉菌)
症状:口腔溃疡、水样腹泻,剖检见嗉囊灰白溃疡。
防治:停用霉变饲料,制霉菌素拌料,加强通风。
三、综合防控措施
饲料与饮水管理:
使用优质原料,定期清理水线,防止生物膜滋生。
添加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环境控制:
每日清粪消毒,轮换使用消毒剂(如碘制剂、季铵盐)。
控制密度,减少噪音、换料等应激源。
保健与治疗:
轻度腹泻:口服补液盐防脱水,木炭末(2-3%拌料)吸附毒素。
混合感染:联合用药(如地美硝唑+粘菌素抗厌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
免疫程序:
制定科学免疫计划(如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炎疫苗)。
关键要点总结:
非病原性主因:饲料配比不当(蛋白、钙、盐)、应激、管理疏漏。
病原性主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需针对性用药与免疫。
防控核心:
① 严控饲料质量与配方平衡;
② 维持稳定环境,减少应激;
③ 定期消毒、驱虫与免疫;
④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通过上述措施可显著降低腹泻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若腹泻持续,建议结合粪便检测和剖检精准诊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