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在养鸡上的应用
时间:2014/9/30 14:54:59 浏览:4195次
动物胃肠道中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大部分微生物与宿主都是共生关系。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密切关系。营养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代谢的重要因素。
饲养方法不当、持续换料、饲料原料品质不佳、饲料卫生不达标等因素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设计饲料配方的目的,应该是让饲料起到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动物实现肠道微生态平衡或重塑微生态区系平衡状态。
摄入微生态产品,可以帮助实现肠道微生态平衡,抵抗有害微生物的过度繁殖,促进有益微生物增殖,进而改善肠道的整体健康。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充分、有效地吸收,继而促进动物的生长,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摄入微生态产品来实现。除吸收养分外,肠道还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机体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抵御病毒入侵。
益生菌作用机制新论
关于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科学界的观点总在推陈出新。益生菌产品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场上时,人们看重的就是这种细菌的优点,即它可以在体内增殖,生成一些代谢产物,并能定植在肠上皮细胞。
过去十年间,科学家们不停发现新的益生菌作用机制,不断挑战着传统的观点。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的某些作用,如消炎作用,不是依靠整体定植肠道繁殖,而是通过指纹(分子结构)来调节实现的。
在饲料加工过程或是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处理时,益生菌可能会部分失活,但某些益生菌的有益机制并不依靠活性菌,即使益生菌部分失活,这些有益机制也仍会保留下来。只要益生菌中发挥作用的分子结构未被破坏,益生菌的生物功能就依然能得到发挥。
饲用益生菌通常为产乳酸菌,如粪肠球菌、酵母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菌等有益微生物,这些菌也是健康家禽体内的天然菌群。许多研究报道表明,这些益生菌在抑制有害微生物,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机体免疫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并能促进机体生长。这些作用在机体尚未建立正常肠道微生物区系或益生菌应用紊乱等时表现最为明显。
益生菌能保护雏禽
正常情况下(如在野生环境),幼年动物通常通过接触成年动物或从环境中获取微生物。但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情况则大不相同。商业化雏禽是在极其干净和卫生的环境下孵化出来的,雏禽与成年鸡没有接触的机会。孵化后这些雏禽再被转运到已事先经过消毒灭菌的鸡舍里。因此对商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雏禽而言,建立正常的微生态区系非常困难。在这段时间内,雏禽机体很难避免病毒性微生物在体内的定植。
雏禽应该尽快尽早地建立起自我保护性的微生态区系,这一点可以通过服用益生菌来实现。具体操作时,可将益生菌产品拿到孵化室喷在雏禽身体表面,或在出雏后的头几天里,将其放入雏禽饮水里。这些益生菌可在雏禽肠道里促成以有益微生物为优势菌群的健康微生态区系。
益生菌和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能有效地杀灭有害微生物,但同时也能大面积地破坏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在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后,非常有必要重新建立正常的肠道微生态平衡,以避免其他有害微生物趁虚而入。抗生素能杀灭病原微生物,但很难消除炎症。很多情况下,当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造成的伤害比病原体本身要大的多。
益生菌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临床上经常可见在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肠道粘膜仍有很严重的炎症。肠道炎症与肠道内容物的通过速度有关。因此,肠道炎症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粪便湿度增大,有气泡,含大量未消化饲料颗粒或肠粘膜脱落细胞。动物是否患有肠道炎症,可通过剖检来确诊。
因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导致的副作用,可通过益生菌来消除。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往往只会考虑到对病毒的效果,而由此引起的肠道炎症却容易被忽略。即便是失活的益生菌也能减轻肠道炎症,因为其分子结构尤其是DNA和受体分子结构依然完整,而每种益生菌的分子结构是不同的。
益生菌和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家禽疾病,也是能够造成最多经济损失的一种疾病。这种病一旦爆发,家禽死亡率可高达50%。USDA(美国农业部)的研究学者们已着手研究能否用复合益生菌来有效控制由丁酸梭菌引起的家禽疾病。结果表明,益生菌的确能预防家禽坏死性肠炎和坏疽性皮炎等疾病。
总之,益生菌产品为家禽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益生菌的使用,可以维持和促进家禽肠道微生态平衡,使家禽免受致病菌的感染,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