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二、育成期饲养管理
育成期的目的是要培育出鸡体健康、体重达标、群体整齐,性成熟一致、符合正常生长曲线的后备母 鸡,过去的蛋鸡饲养观念,不太重视育成鸡的饲养管理,往往为了降低育成鸡的饲养成本而忽视育成鸡的 饲养,本来是优良品种使得生产潜力在育成期未得到较好培育,从而影响产蛋生产性能的发挥。
(一)合理换料育成料取代育雏料不要机械的依周龄为界限,要看鸡群的胫长、体重是否达到了本品种标准,在 8 周 龄时如果胫长整齐度达 90%,体重整齐度达 85%时可决定换料,否则继续喂育雏料 0.5~1 周,但育雏料 的饲喂时间原则不能超过 10 周龄。饲料的更换要循序渐进,逐渐过渡以减少应激。如果鸡群体质较好, 可采用“五五”过渡方法,即雏鸡料 50%,育成前期料 50%,混合喂饲 1 周后再改育成料;如果鸡群体质 较差,可采用“三七”过渡方法,即雏鸡料 70%,育成前期料 30%,混合喂饲 1 周,再配合 1 周“五五” 过渡,而后再改为育成料。每当饲料变更时都应有过渡期,不能突然变换饲料。
(二)体重和体型
1、体重:体重是充分发挥鸡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的先决条件。是为高产储备能量。育成体重可 直接影响开产日龄、产蛋量、蛋重、蛋料比及高峰持续期。在后备鸡培育过程中,以前往往只重视育成期的成活率而忽视对体况、体重的要求。有很多养鸡场(户)对鸡 8 周龄前根本不进行体重监测。其实育成 期标准的体重和体况与产蛋阶段的生产性能具有较大的相关。据有关资料报道:雏鸡 5 周龄体重对于产蛋 性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5 周龄体重愈大,则结果越好、10 周龄体重没有 5 周龄体重那么重要,但 10 周 龄体重对于提早性成熟来说仍然是十分重要。18 周龄体重的均匀度也是十分重要一项指标。
据有关专家试验证明:当鸡群体重较标准体重低 110g 时,开产日龄较正常鸡群推迟 5 天;②低体重 鸡群较标准体重鸡群 22 周龄平均蛋重低 3.35%; ③低体重鸡群 72 周平均存活率比标准体重鸡群低 8.59%; ④低体重鸡群比标准体重鸡群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少 77 天;⑤低体重鸡群较标准体重鸡群 72 周入舍鸡产 蛋量低 1.24kg/只鸡,蛋料比高 0.24。
2、控制鸡群的体型 体型是指骨骼系统的发育,骨骼宽大,意味着母鸡中后期产蛋的潜力大。在育雏、育成前期小母鸡体 型发育与骨骼发育是一致的,胫长的增长与全身骨骼发育基本同步。 控制后备母鸡的体型在经济上是有利的,因为体型大小对蛋的大小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这一阶段 以测量胫长为主,结合称体重,可以准确地判断鸡群的生长发育情况。若饲养管理不好,胫短而体重大者, 表示鸡肥胖,胫长而体重相对小者,表现鸡过瘦。防止在标准体重内养小个子的胖鸡和大个子的瘦鸡,这 两种鸡对产蛋表现都不理想。过肥的鸡死亡率较高,而体架过大且体重较轻的鸡易脱肛,大多数育成鸡的 骨骼系统基本上在 13 或 14 周龄发育基本结束,重要的是育成期 12 周龄内胫骨的生长是否与体重增长同 步。如果到 12 周龄胫长与体重是同步的,说明此阶段鸡群培育工作相当成功,预示着此鸡群其后的产蛋 潜力是高的。
3、定期称重测量 为了培育出标准后备鸡,育成期要对鸡群进行定期称重。方法:要每两周称测一次,每次抽测鸡群数 的 5~10%,随机取样,不能挑选。每次称测后要及时计算出实际的平均体重、胫长,并与标准体重和胫 长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标准,如果实际体重和胫长达不到标准,要查找原因,加强饲养管理。对于超 过标准的要暂不增加给料,保持现有给料量,切忌减料;对于低于标准的适当增加给料量,同时要适当增 加饲料中粗蛋白质、钙磷和微量元素的给量,使鸡群充分发育,直达到标准为止。
(三)饲养方案
后备母鸡的饲养,传统上采用的是低成本饲养方案,也就是限制饲喂方案。采用的日粮中营养是随着 鸡日龄增长逐步降低的方法。而近年来针对蛋用青年母鸡生长发育“多阶段生长”特点,给予不同的营养。 青年母鸡的生长主要有四个高峰期,其中第一和第二生长期内的发育,主要是维持组织,如骨骼和内脏; 第三生长期称为性成熟生长高峰,这一阶段增加的全部体重的 40~70%是繁殖器官的生长;第四生长期据 认为是由脂肪沉积构成。为此,饲养者要对青年母鸡的常规饲养方案进行调整,使其适应青年母鸡多阶段 生长点。先要根据品种或品系确定后备母鸡的生长模式,之后在特定的生长阶段对某些器官和组织的发育有针对性的供应养分。如育雏期(1 日龄—目标体重)粗蛋白 18~19%,代谢能12。0MJ/千克;生长 期(目标体重—成熟体格)粗蛋白 15~16%,代谢能11。5MJ/千克;预产期(成熟体格—开产)粗蛋 白 16~18%,代谢能11。9MJ/千克。
(四)光照制度育成期光照管理原则是光照时间保持恒定或逐渐缩短,切勿增加。 育成期常采用的光照方法有三种,即自然光照法、恒定光照法和渐减光照法。 自然光照法:此种方法为自然光照逐渐缩短使用。这期间不要人工补光。 恒定光照法:此种方法为自然光照逐渐延长时使用。查出本批雏鸡长到 20 周龄时当地日照时间,以 此为标准,自然光照不足部分采用人工补光。 渐减光照法:从当地气象部门查出本批雏鸡到 20 周龄时的白天光照时间,再加上 4 小时,为 1~4 周 龄的光照时间,5~20 周龄每周平均减少 15 分,到 20 周龄时正好与自然光照长短相一致。育成期每天光 照的总时数,一般不应低于 8 小时。光照制度要相对稳定,光照方案确定后,不应经常更换,要保持一定 稳定性。光照强度以每平方米 1~2 瓦照度即可。
(五)环境条件合理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换气是育成鸡群生长发育的有利保障。育成鸡的初期要注意做好保温工作。 鸡在转舍前,先将育成舍内温度升高,一般要高于原舍 2℃,以免小鸡发生感冒。育成期舍内要保持干燥, 及时清除粪便,做好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
(六)均匀度均匀度是指鸡群发育是否整齐,它是品种生产性能和饲养管理技术的综合指标。鸡群的均匀度在 10 周龄时应至少达到 70%,15 周龄时至少要达到 75%,18 周龄时至少要达到 80%,同时鸡群的平均体重与 标准重的差异应不超过 5%,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备母鸡开产时的状况。后备鸡均匀度越高, 鸡群开产后的产蛋高峰上的越快,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总的产蛋量越高。 提高均匀度的主要措施:定期称重,按大、中、小及时分群,对于发育差的、体重小的鸡增加饲喂空 间和饮水空间;降低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是影响鸡群整齐度的关键。合理的饲养密度,地面平养或网上平 养每平方米 10~8 只,饲槽位置每只 7.5cm,水槽位置每只 3.0 cm。一般笼养是平养的 2 倍。对于患病造 成发育迟缓的鸡,应及时淘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