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的小鸡体质弱,御寒能力差。养殖户如果选择在冬季养殖雏鸡时,还需注意加强水质管理及鸡舍巡视等工作外,重点就是做好舍内保温及处理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问题。
初生雏鸡体温比成年鸡要低,稀短的绒毛保温能力差,采食量小,1周以后体温才逐渐接近成年鸡的水平,到3周龄以后 体温才稳定下来。在此之前,雏鸡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很敏感,温度过低,或忽冷忽热,容易受凉,造成拉稀。因此根据日龄为雏鸡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
头两周育雏舍的温度起码不能低于24℃。
无论如何,第一周的温度一定要高些,(育雏温度标准为:第一周32--35℃,以后每周降低2--3℃,直至18--20℃。)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使舍温大起大落。在保持适宜温度的前提下,提供较高的局部温度(即温差育雏法)较为理想,因为在此情况下,壮雏、弱雏均能寻找到最适宜的环境温度。第一周平养的雏鸡,要用隔板(护围)把雏鸡圈在热源附近,以利保温,随雏鸡日龄增长,雏鸡体温上升,羽毛丰满,采食量增加,体温调节机能增强,可以把隔板(护围)撤去。
育雏温度是否适宜的客观指标,是雏鸡的行为状态。通常通过仔细观察雏鸡状态,可以判断育雏舍温度是否适宜。例如:雏鸡群挤在热源附近,颤抖,发出阵阵怕冷的唧唧声。就表明温度低,应尽快升温;如果雏鸡远离热源,张嘴、频频饮水,就表明温度过高,应设法降温;如果鸡群活动分散自如,采食后很快休息,最好的姿势是伸腿侧卧,给人一种舒服感觉,则说明温度适宜。
人们往往只注意温度而忽视湿度,在高温的条件下,饮水较多,光靠饮水远远不够,为使雏鸡保持水灵的羽被,可以向地面洒水或炉子上放水盆等措施调节相对湿度。一般来讲:舍内相对湿度不要低于40%,也不要超过70%,因为高湿情况下,雏鸡散热困难,同时过湿的垫料易引起球虫病。
除具备适宜雏鸡生长的温度之外还要重视通风。雏鸡舍的保温与通风要相互协调,由于雏鸡长得快,代谢能力强,每天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粪便发酵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和氨气,如果排风不足,则不能输入氧气,而且大量有害气体如氨气被吸附在雏鸡眼结膜而至发炎,同时氨气还可麻痹呼吸道纤毛或损害其粘膜上皮,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从而使鸡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同时氨气被吸入肺部很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的运氧能力而至贫血,鉴于上述情况,无窗鸡舍要定期开风机通风换气,有窗鸡舍要根据密度大小,有害气体气味浓度的大小等因素来决定开关门窗次数,以达到既能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又能保持舍内温度的目的,以利于雏鸡健康的生长。